今天,如何走好群眾路線
時間:2013-09-04 | 瀏覽: | 來源:
當年,毛澤東同志率中央機關從西柏坡前往北京時,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:“我們是進京趕考,希望考個好成績,決不當李自成。”我們黨從誕生那天起,就在不斷地“趕考”。在血與火的各種考驗面前,都交出了優(yōu)異的答卷;建國后,我們黨在新的考驗面前,續(xù)寫了新的輝煌篇章。今天,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,面對肩負的繁重任務,新的更大的考驗等待著我們。考題的終極問題,是怎樣處理同人民群眾的關系,譜寫黨的群眾路線的新篇章?圍繞這一根本問題,需要回答和解決好以下幾道必答題。
是當“人民的兒子”,還是做“父母官”?
是不是把自己當做“人民的兒子”,以赤子之心為人民謀利益,是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一道必考題。鄧小平同志曾說過:“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,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。”焦裕祿在大雪紛飛的晚上走進一位雙目失明的大娘家,老人摸著焦裕祿的手問:“你是誰呀?大雪天來干啥?”焦裕祿在老人耳邊說:“我是您兒子,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?!卑炎约寒斪觥叭嗣竦膬鹤印保闹袝r刻牽掛著群眾的安危冷暖,這是一種多么圣潔的感情,是一種多么崇高的境界!新時期那些“一心為民、工作務實、為官清廉”的人,那些“平時看得出來、關鍵時刻站得出來、危急關頭豁得出來”的人,那些“與群眾同坐一條板凳、追逐同一個夢想、承擔同一份責任”的人,都是人民的好兒子,都有一顆晶瑩剔透的赤子之心。
古人即有“居官之日,皆食民之日”的說道,既然居官食之于民,只有鞠躬盡瘁、一心為民才能“上不負國,下不負民”。然而,民為衣食父母,說者眾而踐者寡,甚至認識上的顛倒還不在少數(shù)?,F(xiàn)時中有些干部“官氣”十足、“民氣”稀缺,“父母官”情結根深蒂固,“赤子”意識蕩然無存,諸如被曝光的“替誰說話”的邏輯、農民喝干部一口水引發(fā)的“茶杯沖突”、“領導就得騎馬坐轎”的雷語等,不僅有損黨和政府的形象,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做官當老爺?shù)乃季S定式。大量事實證明:黨員干部一旦擺錯了同人民群眾的位置,以群眾的“父母官”自居,不是把人民當主人,做人民的公仆,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“老爺”,視群眾為“草民”,必然疏遠同群眾的感情,走上脫離群眾的“快車道”。
貼近群眾魚得水,脫離群眾樹斷根。時下,改善黨群、干群關系,關鍵是要拋棄“父母官”情結,改掉當官做“老爺”的作風,切實把群眾當親人,讓“赤子意識”、“公仆精神”回歸。視群眾為父母,就要帶著熱情貼近群眾。放下架子,才能拉近距離;撲下身子,才能打成一片。只有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,輕松愉快聊家常,設身處地想問題,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。視群眾為父母,就要帶著柔情化解矛盾。法律、規(guī)章、制度是剛性的,但我們的心不能硬、情不能冷,必須帶著柔情做工作,將柔情與法律有機地結合起來,用我們的誠意打動人心、化解矛盾、促進和諧。
是為群眾謀利益,還是為個人撈取“資本”?
時下,有人對干部作了一個畫像,說大抵分為三種類型,一曰栽樹的,二曰種菜的,三曰插花的?!霸詷涓刹俊比缃乖5?、孔繁森、楊善洲,具有“前人栽樹,后人乘涼”的胸襟和遠略;“種菜干部”眼睛只盯住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,立足于當下收益,種一茬收一茬,滿足于短期效益;“插花干部”則重表面文章,喜急功近利,善“花拳繡腿”,所作之事乍看光鮮亮麗,實則如瓶中插花,最終只會曇花一現(xiàn)、留下罵名。三種干部,三種心態(tài),三種境界。黨和人民事業(yè)所需要的當然是“栽樹干部”。這樣的干部越多,黨的執(zhí)政基礎就越牢固,我們的事業(yè)就越興旺。
馬克思說過,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,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,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。共產黨人執(zhí)政為民,為的不是一己私利,而是事業(yè)發(fā)展、百姓福祉。社會轉型時期,利益分配更加多元復雜,群眾期待也水漲船高。我們只有讀懂群眾的期待,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利益,才能凝聚人心、匯聚人氣,不斷把我們的事業(yè)推向前進。在我們身邊,既有許多像鄭培民、沈浩、楊善洲那樣的先進典型,為民甘為“孺子牛”,默默地耕耘奉獻;也有一些人缺乏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懷氣度,缺乏“一張藍圖干到底”的全局意識,缺乏“滴水穿石”的恒心和韌勁,喜歡搞一些花里胡哨、嘩眾取寵的東西。后者熱衷于搞“個人政績”、樹“個人形象”,許多“花頭”既沒有群眾基礎和實績效果,更沒有什么生命力,完全是沽名釣譽、勞民傷財。這些現(xiàn)象,說雅點,是發(fā)展觀和政績觀的問題;說俗點,就是瞎折騰,其背后的根源就是脫離群眾,私欲作祟,為自己撈取“資本”。
中央領導同志強調,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在“解決突出問題上下功夫”。什么是“解決突出問題”?一個重要方面,就是要讀懂群眾的期待,維護和發(fā)展好群眾的利益。為此,一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根本宗旨來堅守。經過改革開放和多年的發(fā)展,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,需求層次也不斷提高,利益訴求更加多樣。應在繼續(xù)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時,主動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、新要求,以實現(xiàn)人的全面發(fā)展為目標,更好地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。二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價值取向來追求。每個黨員干部的言論和行動,都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(fā),而不是從個人或者部門、單位的利益出發(fā),把實現(xiàn)人民群眾的利益、愿望和要求作為一切工作的最高價值。三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工作標準來衡量。想問題、作決策、辦事情都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(fā),把群眾是否滿意、是否高興、是否答應作為根本衡量標準?!皠窬挥苗濐B石,路上行人口似碑”。只有心系人民,摒棄私欲,我們才能穩(wěn)住心神,把握自我,干好眼前活,盡好公仆責,不求一時之功,不計眼前之利,為構筑事業(yè)的大廈甘做一石一木、一磚一瓦,永葆公仆本色。
是作群眾的表率,還是被人“戳脊梁骨”?
服務群眾既要有本錢,還需要有本領。本錢就是自身過硬,有好的思想境界,帶好頭、作表率,本領就是加強學習、提高能力,練就服務群眾的真本事。時下,一些黨員干部苦沒少吃,工作沒少做,但為什么群眾還是不領情,甚至產生這樣那樣一些不滿意的問題?究其原因,大體都出在“本錢”和“本事”上。因缺乏做群眾工作的“本錢”,群眾信不過你;因缺乏做群眾工作的“本事”,群眾不買你的賬。痛定思痛,我們當從自身找原因,從群眾不滿意之處改起,尤其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,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,為群眾帶好頭、作表率。否則,就會被群眾“戳脊梁骨”,既影響自身形象,又損害黨和政府的聲譽。
要上下同欲,作艱苦奮斗的表率。鄧小平同志曾說過:“我們大家都是從苦里過來的,經歷過不少困難的時期……為什么過去很困難的局面我們都能渡過?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干部、黨員同人民群眾一塊苦?!币粔K苦,就是不搞特殊化,和群眾親密無間,凝成了不可分離的血肉之情。今天的日子,和昔日根本不同,刻意當“苦行僧”、過“苦日子”,未免有些矯情。但是,無論什么時候,無論任何情況,“一塊苦”的精神不能丟。尤其是在實現(xiàn)“兩個100年目標”、實現(xiàn)“中國夢”的曙光前,不僅要同群眾一塊苦,還要一塊干、一塊過,用艱苦奮斗的精神凝聚人心,用攻堅克難的勇氣戰(zhàn)勝困難,才能聚偉力、成大業(yè)。
要轉變作風,作聯(lián)系群眾的表率?!墩撜Z·為政》說,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?!睙o論是硝煙彌漫的戰(zhàn)爭歲月、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,還是激情奔涌的改革開放新時期,從“三大作風”到“兩個務必”,從“八個堅持”到“四個大興”,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作風建設。人民群眾正是從黨的優(yōu)良作風中,從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中,感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汲取團結奮斗的力量。黨的十八大之后,中央政治局作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、密切聯(lián)系群眾的八項規(guī)定,大得黨心民心。對此,我們不僅要在認識上高度統(tǒng)一,而且要在實際行動中堅決貫徹落實,不能“雷聲大,雨點小”,不能“左顧右盼”,不能“虎頭蛇尾”,要以改進作風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。
要嚴于律己,作清正廉潔的表率。古人云:人心壞于貪,而厚于廉。貪到極處,狠可放火殺人,辱可貽花賣粉,何壞如之?廉到極處,內可富貴不淫,貧賤不移,外可道不拾遺,夜不閉戶,成太古風俗,何厚如之?對于黨員干部來說,一定要以史為鑒,以人為鏡,嚴于律己,以清正廉潔的形象贏得民心。在清廉問題上,一要慎微,二要慎欲,三要慎言,四要慎行,五要慎獨,六要慎交,七要慎始,八要慎終。如此,方能抵御誘惑,保持清廉本色,固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。
要善于學習,作提高素質的表率。學習成為常態(tài),工作才能進入狀態(tài);學習伴隨終生,自己才能走好人生。一個想要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人,一個想要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的人,就要經常學習,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。只有堅持向書本學習,向實踐學習,向群眾學習,才能擴大視野,充實智慧,增長本領,既完善自我,使人生不斷進入新境界,又成就事業(yè),不斷打開工作新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