笨拙的行賄
時間:2013-09-26 | 瀏覽: | 來源:
李鴻章有句名言:一個人如果連官都不會當,那就太笨了!他的意思是,大清官場是貪腐的樂園,破壞法制一點不費腦子。同理,大清臣民如果連行賄都不會,送去的東西領導竟然不要,那只能怪智商有問題,肯定讓人笑話。清代267年,這種搞笑事件有過兩回,魯迅先生的祖父周福清、軍機大臣畢沅涉案,意外地給后世留了一道國民心理測試題。
1893年除夕,中央政府的處級干部周福清接到電報,他的老母親去世了。周福清急忙趕回紹興辦后事,然后安安靜靜在家守孝。這天,他家的幾個親戚來看他。
原來,這年秋天全國要舉行鄉(xiāng)試,據(jù)他們打聽,浙江鄉(xiāng)試的主考官是殷如璋——周福清的老同學。親戚們苦苦哀求,說這些年我們都看透了,有本事的人成績不好也能上,我們的孩子個個出類拔萃,總是名落孫山。家族里就出了你這個京官,為了孩子們的前途,只好來麻煩你了!然后拿出一張一萬兩的銀票,說這是我們幾家湊的,事成之后還有重謝。
周福清自己也是官運坎坷。好不容易中了進士,派到江西金溪縣當了縣令,卻因給領導提意見被免。回京后待業(yè)整整9年,咬牙借了一大筆錢送上,才得到現(xiàn)在這個打雜的工作,但是人也老了。他的兒子周用吉(魯迅的父親)是個老秀才,屢試不第,周家眼看就沒指望了。既有必要,又具備條件,周福清決定抓住這個機遇。
按照清政府的規(guī)定,各省的主考不得提前到達工作地區(qū),為的是擠占打通關節(jié)的時間。但殷如璋的船剛到蘇州,周家的仆人阿福早已等在了蘇州碼頭。在沒有電話、手機、高速路的時代,周福清同殷如璋是如何溝通的,至今是個謎。
阿福順利上了船,恭恭敬敬把周福清的書信送到了殷如璋手上。副主考和蘇州知府正在陪領導聊天,殷如璋接了書信,若無其事地往茶幾上一放,向阿福揮一下手,繼續(xù)談笑風生。
本來計劃已經(jīng)圓滿完成,可阿福走了好遠突然開始思考:殷大人聊得那樣高興,要是忘了看信怎么辦?要是這封信落到別人手里怎么辦?阿福越想越不踏實,最后果斷折回頭,站在岸邊大聲提醒:
“殷大人,您一定要親自看信呀,里面有好東西!”
殷如璋應變能力非凡,毫不猶豫地把信件推到副主考和蘇州知府面前,算是舉報。結(jié)果是周福清被判死緩,從此家道中落;支票罰沒,考生永遠禁考。
同阿福一樣搞笑的人,生活在阿福的太爺爺時代。
1790年(乾隆五十五年),時任陜西巡撫的畢沅過六十大壽。畢沅工作認真,愛好高雅,工資收入大都投到古玩字畫上。早在生日的前一個月,他就發(fā)了一個通知:拒收壽禮,違者嚴懲。屬下不敢頂風違紀,社會反響良好。
突然有一天,有個姓王的小伙子推了一車東西來,原來是某縣令派來的。畢沅十分生氣,責問來人:大膽!沒看通知嗎?
小王笑嘻嘻地說:老爺誤會了,我不是來送禮的。
畢沅扯掉外包裝一看,古磚二十塊! 厲聲問:啥意思?
小王不慌不忙地說:老爺,這兩天俺那里下大雨,把老城門給沖垮了,爛磚碎瓦一大堆,老百姓都拿回家蓋豬圈。俺家老爺說了,巡撫大人學問高,不如拿幾塊請他老人家給鑒別一下,能廢物利用最好,沒用就扔掉。
畢沅趕緊低頭上手,一琢磨不得了:紋飾斑駁陸離,題識依稀可見,居然是秦磚!于是大喜:
“抱歉抱歉,我誤會你家主人了。工作那樣忙還留心學問,值得提倡?,F(xiàn)在有些干部俗不可耐,只會吃吃喝喝混日子,真沒出息!幾塊爛磚頭不算禮物,扔下吧?!?
臨別,畢沅還親切地叮囑小王:“請代我向你家主人問好,讓他好好干!”
巡撫大人如此態(tài)度,讓小王得意忘形起來,像100年后的阿福一樣,他也多了一句嘴:
“我家主人好啊,為了給大人祝壽,高薪聘請了能工巧匠,在辦公室旁挖窯燒磚,足足燒了大半年,挑了最好的讓俺送來,嘿嘿?!?
巡撫大人一聽,忍不住哈哈大笑。
同畢沅一樣,今天我們讀到阿福和小王的故事,也會覺得可笑;與畢沅不同的是,許多人除了覺得可笑,還覺得可惜,心里會不自覺地尋思:你說這兩小子咋這樣笨呢!要不是他們畫蛇添足,魯迅家的事情不就辦成了嗎?可憐的縣令也不至于白費工夫。用人不當會壞事,教訓??!
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,實際上已把自己轉(zhuǎn)換成了周福清和縣令,并對他們的功虧一簣,給予了深深的同情。假如他們是殺人、縱火、強奸未遂,我們會同情嗎?這意味著,在下意識里,我們對腐敗行為是認可的;只要需要這樣做,我們頭腦里首先出現(xiàn)的不是是非觀念,而是功利意識;一旦挫敗,不但不自省,反而會感到委屈、不平和自卑,以弱者自居。下意識暴露了一個令人尷尬的真相:我們平時對腐敗行為的深惡痛絕,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別人的,是對別人擁有腐敗機會和能力的憤怒,跟道德判斷關系不大。
心理學認為,下意識是人類不自覺的行為趨向,是人在長期生活中獲得的經(jīng)驗和暗示在心理、本能和客觀行為上的反映。如果人們認識它、掌握它,它是天使,否則它就是魔鬼。那么,這種黑白顛倒的下意識從何而來呢?
腐敗是封建社會的本質(zhì)特征,在中國,它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和成熟而不斷泛濫。從官員晉升到民事訴訟,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要進行尋租和賄賂,否則就不能正常運轉(zhuǎn)。中國封建社會足夠長久,客觀存在在人們內(nèi)心深處一再強化這樣的意識:無官不貪腐,無賄不成事。于是,人們在下意識里對腐敗行為進行了非罪化,最終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。
思想意識是上層建筑中最頑固的東西。封建制度在中國的終結(jié)只有102年,滌蕩2000多年的污垢,鏟除代代相承的基因,百十年顯然太短。人們下意識里隱藏著的錯誤價值觀,正是我國現(xiàn)階段腐敗行為易發(fā)多發(fā)的第一順位、也是最深層次的原因;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尚待健全的條件下,尤其如此。
根據(jù)我國懲防體系建設的宏大目標,我們不但要完善制度、強化監(jiān)督、深化改革,不斷壓縮尋租行為的空間,逐步去除滋生腐敗的外在條件,還要通過對個體的思想教育,樹立正常是非觀念,修復不良遺傳基因,徹底消除產(chǎn)生腐敗的內(nèi)在根據(jù),在靈魂深處建立起拒腐防變的根基。因此,探究歷史典故所引發(fā)的下意識心理反應,持續(xù)開展廉政文化建設,具有明確的靶向意義和嚴肅的科學價值。